5月20日,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北京成功召開。
▲會議現場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名城處處長胡敏,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副理事長兼常務副秘書長王國華等行業主管部門和學協會領導;中國建設科技集團(簡稱中國建科)黨委副書記、總裁孫英,副總裁劉志鴻;中國建科所屬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中國院)總經理馬海,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建科首席專家、中國院總建筑師李興鋼等專委會依托單位領導出席會議。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理事長宋新潮發來賀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科首席科學家、中國院建筑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傅熹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同濟大學教授常青通過視頻致辭。
中國建科首席專家、中國院總規劃師、建筑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學術委員會主任陳同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研究分院院長鞠德東,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文物建筑測繪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主任張春彥,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查群,陜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總工程師王偉,浙江省古建筑設計研究院首席專家黃滋等來自全國各地設計院、高校、遺產院、遺產地的領導及專家參加會議。會議由中國院建筑歷史研究所所長宋力鋒主持。
▲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合影
▲中國建科黨委副書記、總裁孫英
孫英總裁歡迎來自住建部、學協會的領導和行業專家的蒞臨指導,介紹了中國建科及所屬中國院在科技引領、標準創新、推動高水平發展等方面的工作開展情況。她表示,中國建科堅定踐行“中華文化重要傳承者”的集團戰略定位,將全力支持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專委會的各項工作,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力保障。希望專委會努力做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為更好展示中華文明風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
單霽翔會長表示,當前文化遺產保護要更加注重世代傳承性和公眾參與性,專委會的成立對做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推動城市繁榮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未來,專委會應統籌考慮歷史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展示和利用工作,發揮標準引領作用,持續解決行業中存在的技術難題,為歷史文化保護領域提供先進的科技標準成果支撐。(宋力峰所長代為宣讀致辭)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名城處處長胡敏
胡敏處長對專委會的成立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他指出,住建部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極為重視,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提出,加強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是推動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面,要推進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工作,構建保護傳承體系,推進歷史文化街區修復和歷史建筑修繕工作,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希望專委會進一步推動制定各類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傳承等方面的技術標準,加強該領域工程技術標準化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副理事長兼常務副秘書長王國華
王國華副理事長提出專委會要建立科學嚴謹的制度機制,不斷創新標準體系建設,高效發揮平臺作用,引領行業發展。未來應充分發揮工程建設標準化高端智庫和協會標準化工作的決策咨詢作用,扎實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各項重點工作,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為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作出積極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科首席科學家、中國院建筑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傅熹年(視頻致辭)
傅熹年院士表示,專委會要在充分總結我國遺產保護實踐的基礎上,組織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技術標準體系,聚焦共性領域加強標準編制、規劃應用發展,切實提升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水平;同時,努力探索蘊含“中國智慧”的歷史文化遺產標準化國際方法,為國際相關標準的制定貢獻“中國力量”。
▲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理事長宋新潮
宋新潮理事長指出,專委會工作涵蓋我國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及不同稱號及類型的遺產,重點涉及保護規劃和工程技術的標準化制定和實施,將更加全面地保障文化遺產保護全過程所涉及的工程技術應用。今后,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將與專委會共同加強與各行業之間的信息交流,為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標準化工作貢獻力量。(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秘書處主任燕海鳴代為宣讀致辭)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同濟大學教授常青(視頻致辭)
常青院士建議專委會在研究和制定保護標準的過程中,應將文化遺產的歷史性、本土性和國際性、現代性的融合以及保護與發展、矛盾的化解等難點納入重點工作范疇,將“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真正落到實處。
▲中國院建筑歷史研究所所長、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主任宋力鋒
宋力鋒所長代表專委會秘書組向大會作籌建情況匯報。從籌備至今,專委會共發展來自國內20余家高校和技術機構的委員53名、學術顧問17名,其中包括全國工程院院士3名、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5名,構建了以設計院、高校、遺產院為主體,涵蓋國企、民企、外企等的科學高效的會員和委員體系。此外,專委會積極開展CECS標準申報立項等方面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辦公室副主任李文娟
李文娟副主任宣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負責人候選人人選的批復。通過選舉產生主任委員1名、副主任委員9人、秘書長1人,聘任學術顧問17人。
主任委員
陳同濱 中國建科首席專家、中國院總規劃師、建筑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學術委員會主任
副主任委員
鞠德東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研究分院院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歷史文化名城規劃分會秘書長
張杰 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副主任、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歷史文化名城學委會副主任委員
陳薇 東南大學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所所長、傳統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主任、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史學分會副理事長
張春彥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教授,文物建筑測繪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主任、中國風景園林學會歷史與理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周儉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歷史文化名城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副會長
查群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總工程師
王偉 陜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總工程師,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兼理事
黃滋 浙江省古建筑設計研究院首席專家、研究館員,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副理事長、浙江省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副理事長
裴強強 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副所長、甘肅省敦煌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古遺址保護與加固工程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
秘書長
宋力鋒 中國院建筑歷史研究所所長、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主任
學術顧問
?。ò茨挲g排序)
傅熹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科首席科學家、中國院建筑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徐光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原常務副所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黃克忠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原副所長
朱光亞 東南大學城市與建筑遺產保護研究教育部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東南大學傳統木結構建筑技藝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付清遠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原總工
郭旃 中國文物學會世界遺產研究會主任委員、ICOMOS前副主席、ICOMOS理論委員會前副主席
張之平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古建古跡保護中心原主任
楊新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原副總工
韓揚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原所長,中國文物學會傳統建筑園林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趙中樞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原總規劃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歷史文化名城規劃分會副主任委員
張玉坤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建筑文化遺產傳承信息技術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傳統民居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建筑學會村鎮建設分會副會長
蘭立志 遼寧有色勘察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遼寧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災害評估專家庫成員、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土質建筑科學委員會委員
崔愷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建科首席科學家、總建筑師
常青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沈陽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館員、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近現代建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王立平 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研究館員、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副監事長、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羅哲文基金會副會長
李存東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建科首席專家、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國際園林景觀規劃設計行業協會副主席、中國建筑學會秘書長、中國建筑學會園林景觀分會主任委員
王國華為主任委員頒發證書,孫英、劉志鴻為副主任委員和秘書長頒發證書。
▲頒發主任委員證書
▲頒發副主任委員、秘書長證書
中國建科科技質量部主任孫金穎,中國院黨委副書記路秀科,科研與標準管理部副主任李躍飛、王巖,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院副總工程師(科研)張磊等受邀參會。
專委會第一屆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工作會議,主任委員陳同濱主持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委員會工作規則》《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委員會“標準工作專用印”使用管理細則》《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委員會檔案管理辦法》等制度文件。
▲主任委員陳同濱
陳同濱主任委員作總結發言。她指出,專委會應依據遺產保護全類型設立全過程8項主要專業技術環節,即從信息采集與建檔、遺產辨識、現狀評估、保護&利用規劃技術、保護&預防工程技術、展示&闡釋工程技術、管理&監測工程技術、利用&傳承工程技術,構建基于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全過程專業技術標準體系。
會議同期舉辦了“用遺產的眼光看、從文明的角度論——陳同濱建筑遺產保護研究作品展”,圍繞“建筑遺產”的研究與保護,全方位展示了世界遺產、文保規劃、大遺址規劃、考古遺址展示和名城價值體系研究等5項主要工作,獲得了與會嘉賓的高度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