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是2005年經國家文物局正式批準成立的文化遺產保護行業技術研發平臺,依托單位為中國建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企業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運行與發展的主要技術支撐部門為院屬建筑歷史研究所。
科研基地以學術與技術相結合的集成創新為技術路線,開展以不可移動文物為主的各類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技術研究,并針對不同價值特征和不同規劃類型的世界文化遺產和大遺址等國家重大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整體保護關鍵技術為攻關重點,構建符合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管理規劃理論體系、創新關鍵技術、制定技術規范,探討針對文化遺產保護全過程的多學科、多層次、多領域的綜合集成規劃技能,組織專題學術交流,開展規劃理念和專業技術培訓,為促進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規劃理論與技術水平提供科研平臺。
科研基地現有固定人員54人,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高級職稱19人,占總人數的35 %;研究生以上學歷者92 %以上,其中博士學位者5人。
2019年以來科研基地承擔的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中涉及世界文化遺產及預備名單的咨詢項目10項、涉及國家大遺址及國家文化公園等重點項目100余項;科研課題92項,省部級以上課題35項、占在研課題總數的38%,研究成果納入國家和部委政策文件2部。開展標準編制1項,出版專著9部,發明專利7項,獲省部級與行業獎5項(含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培養碩士研究生6人,博士研究生2人,博士后研究人員1人。
“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是我國近20余年發展起來的、專門用于不可移動文化資源整體保護的綜合性科技手段,在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屬于整體層面的關鍵環節,具有多學科、多層次、多領域集成創新的體系性特征,屬行業新興技術門類。研究方向包括:各級各類不可移動文物、特別是國家重大文化資源的整體保護規劃技術,以及資源保護與所在地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協調策略。業務領域主要包含:(1)構建中國特色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規劃理論體系;(2)研究國家重大文化遺產保護全過程技術框架,重點攻關文化資源的價值研究、保護規劃與展示工程等關鍵技術;(3)構建不可移動文物分類保護規劃標準體系、編制技術規范;(4)開展專業技術交流、案例示范與人才培養。
科研基地現有辦公面積1625平方米,資料室擁有逾50年積累的大量歷史資料(含檔案圖紙近9000張,歷史照片逾10萬張)和建筑史、城市史和文化遺產研究的專業圖書與各類資料上萬冊。辦公科研設備按照現代先進標準配置,為高效率、高質量的研究和咨詢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撐條件。
1、《良渚古城遺址》世界遺產申報項目(2019年成功)
該項目經由多學科集成創新,探討并提出了中國式文明起源辨析模式中的“城市文明”觀點,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提供了學理支撐;并經由以空間管控為主的一系列規劃技術,實現了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提供了中長期保護管理保障。項目的成功為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做出突出貢獻。研究成果獲2019年度華夏建設科技獎特等獎。
2、《城鄉建設與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研究(古代部分)》(2020年完成)
本課題為住建部委托的國家頂層設計課題:首次提出國家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體系的技術路線和價值體系特征,主要成果納入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的《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2021年9月)等文件中。
3、《絲路遺跡》(2020年出版)
本套叢書是我國首次以絲綢之路申報世界遺產研究成果為基礎、深化開展的線路遺產理論研究專著,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更為系統的歷史佐證;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主題出版規劃項目。
4、《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世界遺產申報項目(2021年成功)
該項目從海洋視角深度解讀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以遺產價值特征指引構建遺產長效管理措施系統,項目的成功為支撐國家經濟和文化發展戰略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