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3日,由標準院主導編制的ISO/TR22845:2020 Resilience of buildings and civil engineering works(“建筑和土木工程的彈性”技術報告)正式出版。
該技術報告由ISO/TC59/WG4(“建筑和土木工程的彈性”工作組)負責編制,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清華大學、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等單位的相關專家共同參與編寫。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擔任該工作組召集人和技術報告項目負責人。
該技術報告是ISO范圍內首部針對“建筑和土木工程的彈性”主題的技術文件。作為多學科交叉研究成果向國際標準轉化的積極嘗試,此項工作為我國后續主導相關國際標準化活動奠定了扎實基礎。
背 景
ISO/TC59(“建筑和土木工程”技術委員會)于2013年開始關注“Resilience(彈性)”概念。經過幾年的討論,2016年在TC59柏林會議周上初步達成共識,即ISO作為統一協調全球不同部門的國際標準化組織,有能力和責任統一解釋建筑和土木工程的“彈性”術語,建立框架并逐步制定相關標準,積極促進“彈性”從理念落實到技術層面。隨后,ISO/TC59于2017年成立了專門的新工作組ISO/TC59/WG4(“建筑和土木工程的彈性”工作組)。2017年7月,該工作組啟動了第一個項目,即ISO/TR 22845 Resilience of buildings and civil engineering works(“建筑和土木工程的彈性”技術報告)。
工作過程
ISO/TR 22845“建筑和土木工程的彈性”技術報告,收集了全球范圍有關“建筑和土木工程的彈性”專題的相關進展、信息數據等資料,并針對與建筑和土木工程相關度較高的“氣候相關”、“地震相關”、“人為相關”三類災害風險,對其中典型的災害風險、彈性度量、彈性策略等信息予以篩選和分類,可為相關標準編制、研究等提供參考。
技術報告編制過程中,工作組專家于2018年、2020年兩次組織相關主題??敖ㄖ膹椥浴?《生態城市與綠色建筑》2018年春季刊(總第28期))和“氣候變化與建筑彈性”(《科技導報》2020年第8期(第38卷))???,推進編制進程、形成學科交叉研究成果。
意義和影響
隨著全球人口增長和城市化不斷發展,城市、建筑和土木工程等面對災害風險的暴露度、脆弱性有所增加,氣候變化也將影響未來氣象災害的強度和頻度。如何增強應對災害影響的適應、恢復、學習等彈性能力,近年來已成為全球工程領域的討論熱點,并逐漸發展為全球可持續發展主題的一部分。
“建筑和土木工程的彈性”研究,目前還處在初期階段,需要更多依托學科交叉融合,共同推動“彈性”從理念轉化到技術和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