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zsomh"><strike id="zsomh"></strike></table>
  • <pre id="zsomh"><ruby id="zsomh"></ruby></pre>
      <tr id="zsomh"></tr>

      漳州 | 田園都市,生態之城的成長之路

      發布時間 2020年06月04日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獨特的歷史經歷,就像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一樣。在前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里,很多地方在城市更新和建設的道路上走了不少彎路,大拆大建讓城市整體或者局部失去了原有的辨識度,面目模糊。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莊惟敏在談到城市建設的時候曾說過,一個城市建設如果“不考慮自身的文化歷史、地理氣候、山川形態、民風民俗,就喪失了內部認同感,也就失去了外部的可識別性?!倍绕鹜獠孔R別性的模糊,更可怕的是失去了城市生長的原動力——由內而外、由歷史到未來,可持續生長、變化和哺育公眾的城市文化。在與漳州合作的十幾年里,中國建設科技集團所屬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城建院”)的設計團隊一直思索著這個問題。

          位于福建最南部的漳州,面積12607平方千米,海域面積略大于陸域,南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讓漳州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有利的氣候條件,讓漳州的“公園之城”建設有了絕佳的先決條件。為避免城市建設發展對環境的破壞,同時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戶外休閑需求,漳州市積極探索城市與自然互動、城市與鄉村統籌的生態文明建設途徑,于2011年底啟動了郊野公園體系規劃工作。借鑒國內外郊野公園建設的先進經驗,中國城建院在漳州推行“以水為脈、以綠為韻、以文為魂”三大策略,突出漳州山、水、林、田自然景觀以及特色文化,規劃形成覆蓋漳州中心城區約100平方千米的郊野公園體系,建設“田園都市、生態之城”。經過設計和規劃,生態之美讓漳州逐步轉型為公園之城,一幅幅老百姓在公園之城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安居樂業畫面徐徐展開……

      漳州西溪濕地郊野公園(九龍江北江濱綠道一期)
      城市水脈 保護提升

      灘地改造前
      灘地梳理后

          九龍江是漳州的母親河,城市依江而建,農田沿岸而作,千百年來江、城、人、景和諧發展。在漳州西溪濕地郊野公園景觀設計項目中,設計師將九龍江水脈作為城市生態、文化、休閑、生活綜合性廊道,摒棄大改大建、人工痕跡過多的河道改造方式,打造大綠野趣的沿河空間,實現了對于原有地形、水系、植被、村落、道路等最大限度地保護與合理利用。建成的九龍江郊野公園已納入漳州綠道系統,成為全民健身、傳統民俗、科普宣教的理想場所,影響并改變著市民的生活方式,推動舊有城市記憶與新興生活場景的交融、共生。

      漳州濱江生態公園天寶段(九龍江北江濱綠道二期)

      竹林山水 公園之城

          漳州濱江生態公園天寶段位于九龍江西溪北岸、迎賓西路(G319)南側,距漳州市中心約10千米,占地面積56.3公頃,是 “九龍江西溪帶”最西端的水岸公園。作為漳州城市郊野公園的組成部分,濱江公園延續了郊野公園大綠野趣的定位,保護九龍江西溪自然景觀資源,梳理串聯散布的現狀“斑塊”,打造原生態的濱江“綠色廊道”,并以公園建設為契機,提升九龍江環境質量,保護區域生態環境健康發展。濱江公園沿江段有茂密的竹林景觀,設計方案尊重原有地形地貌,保護西溪自然的原生態駁岸,梳理現狀水系,修復已被破壞的竹林,形成連續的濱江竹林景觀。設計師運用借景的手法,構建山、水、林、田的優美視覺通廊,并注重功能互補,助力區域的協調發展。今年年初,初步建成的漳州濱江生態公園天寶段已經正式向市民開放。穿梭在園區的竹林小道,處處綠意盎然,恬靜舒適,九龍江西溪的自然美景與原生態的竹林野趣完美融合,別有一番景致。公園不僅為周邊居民提供了一個休閑健身場所,也為天寶鎮打開了一扇綠色活力大門,更為漳州建設“田園都市、生態之城”增添了獨具特色的一筆。

      漳州南山生態文化園(南山文化綠道)

      城市歷史 重塑延續

          南山文化生態園設計范圍紅線內總用地面積53公頃,包括現狀水域面積6.7公頃。南山和丹霞山本為連峰的兩座小山,均不高于50米,山谷之間為現狀村落,村落的生長逐漸蠶食了大量綠地。設計方案通過公園綠地的建設,以及水系的梳理,水質的凈化,重塑山水相融的景色。南山生態文化園通過竹林、秋菊以及秋色葉植物點景,營造“南山秋色”素雅的氛圍,并與山腳下的南山寺融為一體。在丹霞山景色的營造上,一方面修復植被,另一方面,重點營造林下空間,豐富多彩的林下課堂和健身活動區讓丹霞山充滿活力。在制高點設計城市觀景臺,北望漳州古城,南探七首巖,西觀圓山,東銜南山,重塑朝丹慕霞的觀景地。此外,南山和丹霞山為現狀村落所隔開,未來被規劃道路所隔斷,因此為了加強生態效益和景觀體驗的連貫性,連通兩山,綠意相通,構成南山文化園的標志性山體景觀。在水景的營造方面,梳理水系,保證場地水體的聯通性,著重水質的提升。一側水體結合南山寺營造湖體景觀,另一側改造提升現有魚塘,形成濕地景觀。既有開敞的湖面,富有禪意的蓮花與南山寺相伴,又有錯落的濕地、田埂,可以穿行其中,構成豐富有趣的水景體驗?,F在,南山生態文化園已經完成一期的建設,綠水環青山,花海擁古寺的美景已經初具規模。通過九龍江、南山橋的相連,漳州老城和南山生態文化園緊密聯系在一起。一面是“南山秋色”“朝丹暮霞”的新生,一面是充滿活力漳州老城,無縫彌合。漳州的千年歷史軸線得到了空間上的落實,而人們對于漳州文化、休閑生活的體驗,也從九龍江的北岸延伸到南岸,為場地文化和市民活動的再生注入活力。

      圓山水仙花基地(花鄉綠道)

      凌波故里 世代留香


          漳州是水仙花的故鄉,其栽培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水仙花產品銷售至全國各地,出口美國、荷蘭和東南亞等地。為了扶植水仙花產業鏈,設計師對水仙花基地進行整體統籌,保留現狀村落,以水系和道路劃定核心保護區邊界,有效保護水仙花生產基地,引進科技保育,拓展水仙花品牌價值,增加花農收益。將水系與道路延伸細化,構建水陸交織的旅游、生活復合網絡,串聯田園慢生活,提高土地效益,建設集產、學、研、娛為一體的農林公園。將花卉產業與休閑旅游產業有機結合,形成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特色花鄉體驗模式。深層發掘水仙的文化內涵,針對人們的需求,賦予花卉產業更多使用功能和觀賞體驗價值,打造六位一體的游憩方式,為基地注入新的活力,樹立漳州特有的花鄉休閑旅游品牌。

      云霄縣南湖濕地生態園(南湖綠道)

      潤城之水 活力引擎

          云霄縣是漳州文明的發祥地,素有“開漳圣地”之稱。南湖濕地生態園項目位于云霄縣蒲美新城,是縣城新區未來的重要公園綠地,構成城市綠核。南湖有山美溪、前途溪、汀仔洋溪等多條溪流匯集,下游有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設計突出生態優先,在保證河道水利安全的基礎上,保留現狀田園景觀,營造生態濕地,提升生物多樣性;針對未來城市建設可能造成的徑流污染,通過公園“海綿體”蓄滯凈化助力漳江水質保障,維護下游生態安全。在保證“潤城之水”優良生態的基礎上,設計師還著力打造“活力引擎”,營造親近自然、休閑旅游的新場所,促進新城發展建設。南湖綠道依托現狀堤岸及田間小徑整理建設,未來可沿水系繼續拓展延伸形成縣城郊野綠道環,加強山、水、城之間的聯系。

      華安縣真武山公園(真武山綠道)

      游山觀城 喚起歸屬感

          華安縣是全國生態建設示范縣,山地和丘陵占全縣總面積的95.5%,森林覆蓋率達73%。設計師將綠道網絡作為華安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框架,建設泛公園化的山水宜居小城。真武山公園在現狀竹類植物園的基礎上進行改造,依托綠道加強山體與縣城的聯系,結合山谷、山坡、山中湖、竹林等現狀資源特征布局游山觀城的游徑體系,營造多樣化的游賞、休閑、健身場所。華安縣特色資源豐富。突出華安竹、華安茶、華安玉三大特色資源在公園景觀設計中的應用,設計系列竹林體驗場景、品茶體驗場景,設計華安玉為材料的景觀標識等。

      龍海市埭美村(埭美村綠道)

      歷史名村 民生工程

          龍海市埭美村位于龍海市東南部,享有“閩南第一村,水上古民居”的美譽,是閩臺紅磚建筑的典型代表。2014年3月,埭美村被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埭美村保護古民居群,在村落核心區外圍規劃建設安置區,將綠道體系融入埭美村的保護規劃和設計中,依托綠道有機聯系古村落和安置區,提升村落環境,并與外圍山水結構交相融合,營造舒適的綠色公共空間。埭美村繞村水系綿延數里,通達九龍江南溪港。設計將綠道建設與村莊外圍水系的疏浚清淤、駁岸改造工程相結合,營造舒適宜人的濱水景觀。

          “回峰疊嶂繞庭隅,散點煙霞勝畫圖?!?經過城市規劃和設計之后的漳州,愈顯生機活力、更加生態田園。愿您在徜徉漳州時,發現她的生態之美,感知設計師的妙筆匠心!

      911亚洲精选_超级碰热视频精品97_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_国厂精品114福利电影免费
    1. <table id="zsomh"><strike id="zsomh"></strike></table>
    2. <pre id="zsomh"><ruby id="zsomh"></ruby></pre>
        <tr id="zsomh"></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