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夕,由中國建筑學會主辦的第十、十一屆梁思成建筑獎頒獎典禮暨獲獎者學術報告會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報告廳隆重舉行。中國建科首席專家、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集團所屬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李興鋼獲頒第十屆梁思成建筑獎。
▲與會嘉賓合影
中國建筑學會理事長修龍宣讀頒獎決定:日本建筑師磯崎新和中國建筑師李興鋼榮獲第十屆梁思成建筑獎,中國建筑師張利和胡越榮獲第十一屆梁思成建筑獎。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秦海翔,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書記處書記王進展,國際建筑師協會主席何塞·路易斯·卡爾特斯(JoséLuisCortés),梁思成建筑獎評選委員會主席、原建設部副部長宋春華和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等眾多嘉賓參加活動。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莊惟敏主持頒獎典禮。
中國建科黨委副書記、總裁孫英,中國建科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崔愷,中國建科副總建筑師劉東衛等集團多位嘉賓共同見證。
王進展、宋春華為李興鋼頒獎。李興鋼在獲獎感言中回顧了自己的成長經歷,感謝師長的培養和國家賦予的機遇和責任,并表示建筑師的任務是努力建構建筑與自然交互的理想世界、尋獲技術與詩意鏈接的互通之道,未來將向著超越個人和文化的理想建筑境界繼續前行。
在獲獎者學術報告會上,李興鋼作題為《建筑與自然的交互·技術與詩意的鏈接》的主題演講。報告會由崔愷主持。
▲王進展、宋春華為李興鋼頒獎
梁思成建筑獎以著名建筑家和建筑教育家梁思成先生的名字命名,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中國建筑學會于2000年創立,旨在表彰、獎勵在建筑界作出重大成績和卓越貢獻的杰出建筑師、建筑理論家和建筑教育家,每兩年評選一次,被譽為中國建筑界“最高榮譽”。2016年起,中國建筑學會與國際建筑師協會合作,開啟了梁思成建筑獎的國際化發展,在世界范圍內開展評選,成為面向世界的國際獎項,每次設獲獎者2名,被國際建筑師協會列入世界級建筑大獎。
獲獎感言
尊敬的各位嘉賓:
非常感謝梁思成建筑獎評委會將第十屆梁思成建筑獎授予我,這是作為建筑師的至高榮譽,我也如此榮幸能與磯崎新先生一同獲獎,他是我學生時代崇敬的偶像,讓我想起若干年前在深圳曾與他一起演講及合影留念,其時從未想到會有今天這樣的時刻,我非常懷念他!
此時此刻,我也會想起童年時代的一天凌晨,當唐山大地震發生時,家母抱著熟睡中的我奮力逃離搖搖欲塌的房屋,站在蒙蒙夜雨中,大自然的威力初次在我心中刻下永不磨滅的印象;后來進入天津大學學習建筑前夕,家父曾和我一起分析我們的木結構房屋如何能做到“房倒屋不塌”;再后來大學暑期由王其亨先生帶領學習測繪古建筑并繪制蓬萊水城總立面圖,讓我在潛意識中心藏了建筑與山水環境所共同構成的理想世界圖示;來年到北京的建設部建筑設計院跟隨崔愷總建筑師實習,并登臨距今天典禮現場僅500米的故宮景山萬春亭,被俯瞰視角下的紫禁城及整個北京城所震撼感動,由此開啟對中國傳統營造智慧的當代探索之路——所有這些難忘的經歷伴隨我走到今天。
經過多年的思考和實踐,我和團隊逐步建立了以勝景幾何理念和工程建筑學方法為核心的建筑與環境交互設計思想系統,我認為,建筑不僅是人類為自己的生活空間所營造的庇護所,同時建筑也必需與它所處的環境——包括原生自然和人工自然——以一種密切交互的方式共存于世;建筑也不僅是人類所創作的偉大藝術,還應以被特定工程原理或技術場景約束的方式成為藝術。建筑師的任務就是努力建構建筑與自然交互的理想世界、尋獲技術與詩意鏈接的互通之道。在我們今天的時代,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技術環境、文化環境已在不知不覺間發生巨變,對建筑學的未來有著近乎顛覆性的影響。以上述思想為基礎,我和團隊伙伴們進行了以國家重大工程為代表的大量建筑設計實踐,努力突破現代建筑理論與實踐不適應當下人類生活的困境。
再次感謝梁思成建筑獎評委會對我的高度認可,也感謝頒獎組委會將典禮安排在故宮舉行,讓當年從景山起步的我有倍感珍貴的初心回歸之感。此時此刻,我倍加懷念恩師彭一剛先生、聶蘭生先生以及我在天津大學接受的融匯中西傳統的建筑學教育,倍加感念我為之效力30余年的中國建科及所屬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提供的優越職業成長平臺,感謝國家和時代賦予我的巨大機遇和重任,感謝在我學習進步的過程中領導師長的培育、教誨和啟迪,感謝在我所有建筑工作中的業主、工程師、專家顧問乃至施工工人們的密切合作,感謝家人對我的愛護、理解和支持,更要感謝長期的伙伴同事們與我一起義無反顧的共同奮斗!
自開始從事建筑師職業直至今天,我一直走在探索心中理想建筑地圖的漫漫路途之上,有時焦灼低落,有時撥云見日,我愿意在生機勃勃的時代和豐富多彩的現實中,不斷清掃思想的盲區、拂曉實踐的通道,向著超越個人和文化的、由人類生活空間參與構造的理想世界,一直行走下去。謝謝大家!
李興鋼簡介
李興鋼,1969年生于河北唐山,分別于1991年和2012年獲得天津大學工學士和工學博士學位。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建科首席專家,中國院總建筑師,中國建科大型復雜建筑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大學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建筑學設計導師,東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多所大學兼職教授。
長期從事大型復雜建筑設計研究與實踐,創立了以“勝景幾何”理論和“工程建筑學”方法為核心的環境交互建筑設計理論、方法和技術體系,主持完成了以北京“雙奧”主場館為代表的多項國家重大工程設計項目——包括國家體育場(鳥巢)和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及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雪游龍)、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飛燕)等,其他代表作品包括元上都遺址博物館、績溪博物館、天津大學新校區綜合體育館、唐山第三空間、首鋼工舍等,出版《勝景幾何論稿》等專著8部,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當代建筑創新體系。
▲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
▲元上都遺址博物館
▲天津大學新校區綜合體育館
▲首鋼工舍
作品參加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等國內外重要展覽,并于北京舉辦“勝景幾何”建筑個展。曾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青年建筑師獎、亞洲建筑師協會建筑金獎、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金/銀獎、ArchDaily全球年度建筑大獎等獎項和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央企業十大杰出青年、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共中央國務院表彰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先進個人、北京奧運工程特等功臣、北京奧運會和冬奧會火炬手等榮譽。
▲“勝景幾何”建筑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