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重要指示。2017年4月,國務院批準將每年的5月10日確定為“中國品牌日”。
作為科技型中央企業,中國建設科技集團(簡稱中國建科)深入踐行“三個轉變”,秉承“傳承中華文化、打造中國設計、促進科技進步、引領行業發展”的企業使命,堅持“六個者”戰略定位,圍繞城鄉規劃、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生態環境領域服務城鄉建設事業蓬勃發展,持續擦亮“中國建科”品牌名片。
集團概覽
●主營業務
主營業務涵蓋規劃咨詢、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生態環境建設四大板塊,形成了以民用建筑、市政工程、城市建設規劃與設計、景觀園林設計、工程咨詢、建筑標準、建設信息、住宅研發、室內裝飾等多專業全系列的集團化產業結構,是國內城鄉建設領域領先的能夠提供全專業、全過程綜合技術服務的科技型中央企業。
●專業資質
具備工程設計綜合、城鄉規劃編制、建筑行業、工程勘察、工程咨詢、工程監理、人防工程等多項甲級資質。
●人才隊伍
擁有境內外員工14000余人,技術人員占比達90%以上,頂尖高端人才保有量居行業領先。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1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00余人,新加坡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1人。
發展歷程
70年來,中國建科牢記初心使命、矢志砥礪前行,始終立足“國家隊”的責任擔當,在每個發展階段都與國家發展脈搏同頻共振,繪就了閃耀奮斗光輝的建設畫卷。
●1952-1980年服務國家應運而生
1952年,中國建科所屬中國院、華北院的前身中央直屬設計公司、天津市建筑設計公司宣布成立;1956年,所屬標準院的前身國家建設委員會標準設計院成立;1958年,所屬信息院的前身建設部科技信息研究所成立。
●1980-2000年抓住機遇改制轉型
1980年,華森公司在深圳創辦,是第一家中外合資建筑設計企業;1982年和1985年,咨詢公司和城建院相繼成立;2000年,建設部決定撤并部建筑設計院、中國建筑技術研究院組建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并吸納建設部城市建設研究院、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院,同年交由中央企業工作委員會管理。
●2000-2012年乘勢而上快速發展
2001年,建立中設投資公司;2005年,成立中森公司,逐步完善建設發展版圖。2012年,成功收購新加坡CPG集團。
●2012年至今踐行使命彰顯擔當
2014年,改制成立股份公司;2017年,改制更名為“中國建設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建科運營和中設數字成立。
▲北京飯店西樓
▲國家體育場
▲首都博物館新館
▲北京2022年冬季奧運會及冬殘奧會延慶賽區
黨建引領
在國務院國資委黨委的堅強領導下,中國建科黨委團結帶領全體黨員干部職工,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全面貫徹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精神,探索黨建引領、深度融合、強根鑄魂的工作思路,總結凝練了“六個深度融合”的工作路徑,為集團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黨的政治建設和企業發展方向深度融合。堅持將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和黨中央決策部署作為政治紀律、政治規矩和政治責任,融入到集團“六個者”的戰略定位當中,大力推動落實“第一議題”的“領航”工程、深化理論武裝的“固魂”工程、加強班子建設的“頭雁”工程、堅決貫徹執行的“承重”工程,堅決以貫徹落實的實際行動踐行“兩個維護”。
堅持黨的領導和現代企業治理深度融合。全面落實“兩個一以貫之”要求,堅持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不斷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強黨的領導、在推動制度建設中提高治理效能、在加強民主管理中完善治理結構,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推動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干部人才建設和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強化人才強企戰略,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和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相結合,不斷加強干部人才的發現、選拔、培養,持續推動三項制度改革,以高素質干部人才隊伍支撐集團高質量發展。
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文化建設深度融合。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重要支點,將統一思想、凝聚力量作為中心環節,壯大主流思想輿論、以文化人育人、履行社會責任,努力使思想政治工作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證。
基層組織建設和生產經營工作深度融合。以強化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為重點,扭住“三基建設”不放松,加強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強化黨員隊伍建設,推進黨的基層組織與企業管理各環節有效融合,推動基層黨組織“扎根”,為生產“賦能”。
全面從嚴治黨和全面從嚴治企深度融合。深化“四責協同”機制、構建“大監督”格局,完善內部監督體系,深入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深化正風肅紀反腐,持續保持高壓態勢,以全面從嚴治黨推動全面從嚴治企。
▲主題教育動員部署會
▲舉辦中青年干部培訓班
業務實力
在規劃咨詢領域,參與城市規劃和更新等工作,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深入中小城市及縣域村域,在各個歷史階段為我國美麗鄉村規劃建設貢獻力量。
在建筑工程領域,建國伊始,參與完成北京火車站、全國農業展覽館、北京飯店等首都標志性建筑;改革開放后,完成國家體育場、北京冬奧會場館、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區、世園會中國館、故宮保護規劃、良渚古城遺址申遺等一大批具有重大意義的國家級項目及標志性建筑。
在市政工程領域,參與引灤入津、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陜氣進京等戰略工程,實施完成引水、污水處理、城市燃氣利用、綜合管廊、供熱等一大批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參與咨詢、設計的垃圾處理項目已實現國內一線城市全覆蓋,在固廢處理及環衛領域綜合實力領先。
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完成了重慶市廣陽島生態修復、岳陽中心城區污水綜合治理、內江沱江水環境綜合治理、開封市一渠六河治理等生態環保工程,守護國家綠水青山。
在國際化發展道路上,完成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新加坡濱海灣花園、新加坡樟宜機場、斯里蘭卡班達拉奈克國際會議大廈等具有國際影響的海外工程。
▲北京世園會中國館
▲重慶廣陽島
▲開封市一渠六河治理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
科技創新
近年來,中國建科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狠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行業共性技術研發,加快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努力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在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方面,自“十五”以來承擔國家項目課題154項,積極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自主研發“馬良XCUBE”三維數智設計平臺,大力推動創新平臺建設,目前擁有6個國家級、11個行業省部級創新平臺、4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集團中央研究院,2022年獲批我國“雙碳”領域第一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建筑綠色低碳技術創新中心”。
在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方面,編制我國工程建設領域近三分之二的常用國家、行業標準;承擔多個行業學協會秘書處,主編多部行業權威期刊;承擔多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022年獲批成立ISO供熱管網技術委員會(ISO/TC341),實現住建領域承擔國際標委會秘書處零的突破;成功申請8項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為提高國家軟實力、建設文化自信提供核心支撐。
▲馬良XCUBE數智設計平臺
▲良渚申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