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中國青年報》第5版“共青周刊”刊發文章《做新時代建筑減隔震技術的領跑者》,介紹了全國青年崗位能手、中國建科所屬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杰出青年科技工作者雷遠德和他帶領團隊研發的超低摩擦系數摩擦擺隔震裝置。
2020年12月28日,甘肅宕昌縣發生3.9級地震,震源深度3000米。當時許多居民表示震感明顯、震感強烈。而同一時刻在宕昌縣職業中專上課的師生們,卻表達出了完全不同的感受。
該?;ㄌ幪庨L楊忠用回憶:“地震發生時,教學樓上震感輕微,擺動不明顯,與當地其他建筑物震感相比,隔震效果非常好?!?/p>
原來,這是國內首棟采用超低摩擦系數摩擦擺隔震裝置的建筑,這一由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標準院”)打造的產品——超低摩擦系數摩擦擺隔震裝置,成功接受了地震檢驗。
標準院工程技術研究所主任工程師、北京國標建安新材料有限公司研發部主任雷遠德,如今是隔減震技術行業的一名青年領跑者。
本科就讀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攻讀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結構工程專業,從學生時代奔赴蘆山地震震中地區參與學校震害調查,到解決行業瓶頸問題,雷遠德的每一步都穩扎穩打。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隔減震技術作為對傳統抗震技術的有效提升,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和認可。隔震支座是整個隔震建筑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一直是技術攻關的核心內容。
2015年,標準院申請立項了國家標準《建筑摩擦擺隔震支座》,將歐美國家中廣泛使用且在我國鐵路橋梁中占據大半市場的新型隔震支座產品引入建筑領域,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
但過程并不容易。
“我們當時并不是從零開始發明,摩擦擺這類支座具有很好的震后性能保證,相關技術其他國家有應用,我國鐵路橋梁中也廣泛應用。但是在建筑中應用很少?!崩走h德介紹,通過研究發現,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產品的性能穩定性不高,與既有工程結構設計方法不能直接銜接。
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雷遠德和團隊開展了數百次的材料和產品試驗,在國內多個材料和工程實驗室進行了大量比對試驗。
2019年,雷遠德和團隊成功開發出了低摩擦系數涂層材料,突破了產品可行的重要技術門檻。建筑用摩擦擺隔震支座也應運而生。
但這一“橫空出世”的產品一開始并沒有得到行業的認可,因為地震不常發生,新產品能否發揮應用的功能無法向人們展示。怎么辦?雷遠德選擇用事實說話。
“我們按照1∶5縮小,蓋了3個小樓去驗證產品的應用效果?!睂嶒炞C明,產品的隔震效果與預期設計結果很接近,在抵抗大地震時效果甚至比想象的還要好些,現在這一產品在地震高烈度地區被大量推廣應用。
如今,在標準院,雷遠德是大家公認的年輕一代“技術一號”,他先后獲得“中央企業青年崗位能手”“全國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
地震是自然界最具破壞性的力量,如何將震害降到最低,最大程度保護生命財產安全,始終是擺在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在行業內部,有個形象的比喻,隔減震技術就是給建筑“上保險”。
早期推行減隔震宣傳的時候甲方都不接受,覺得費用高。所有人都在“賭”地震不會來。這讓從事技術研究的雷遠德很擔憂,“做減隔震是個非常沒有用戶體驗的事情,(地震)來了就來不及了?!币虼?,他和團隊成員們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這款“保險”性價比盡可能最優,讓更多建筑都能“上保險”。
盡管3年疫情反復,但雷遠德所在團隊的科研工作從不曾停歇。他不斷對用戶需求進行調研,深入分析建筑用摩擦擺隔震支座的成本管控環節,在建筑設計優化和產品優化上下狠功夫。
產品要得到社會的接納和認可,不能僅靠技術優勢,還要有市場競爭力。目前,標準院開發的產品已完成了逾100萬平方米的工程設計或應用,服務項目覆蓋了全國大部分的地震高風險地區。
素材來源:中國青年報
本文作者:杜沂蒙